为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跟进毕业生党员就业情况,打造毕业生党员交流平台,6月23日下午,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召开“永远跟党走,奋斗正青春”2022届毕业生党员座谈会。公司党委书记张旭日、副书记吴水爱、副经理陈丽君、副经理谢德新以及毕业生党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专职组织员吴晨阳主持。

会议上,毕业生党员代表郭静、潘梓豪围绕入党经历、学习生活体会和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畅谈老员工涯的收获与感想。他们表示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将继续秉承和发扬学校“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以奋斗致敬青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谱写新的人生篇章。同时感谢学校为大家提供了有温度、有深度的成长平台,感谢学院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随后,公司党委副书记吴水爱从毕业生现状与未来两个方面出发,鼓励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她还表示,无论同学们身在哪里,学校永远是大家的精神家园,老师永远是大家心灵的守护者。

陈丽君副经理对同学们的毕业表示欣慰与祝贺,希望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号召同学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和母校保持良好的联系,常回来看看。

谢德新副经理表示,今天的座谈会就是“自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为学院的发展提建议,也希望未来同学们也能关注学院的发展,大家一起努力让教科院越来越好。在交流环节,大家针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以及各自未来的发展去向畅所欲言,同时在教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备使用、员工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

张旭日在认真听取了毕业生党员代表发言和师生交流后,对全体毕业生党员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致以衷心的祝贺。同时为全体与会师生作了题为《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的专题党课,并对大家提出几点要求和期望。一是在德育方面,希望同学们能规范行为举止,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冲上去;二是在智育方面,能贯彻终生学习的理论,引领行业的发展;三是在体育方面,要保持身心健康,练就好身体;四是在美育方面,能追求更高更完善的自己;五是在劳育方面,书记希望同学们能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张旭日表示,不管同学们今后在哪个行业哪个地方,希望大家都能够做到“五育并举”,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在各领域中发光发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最后,毕业生党员骆敏华带领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通过宣读誓言,大家将誓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了党性锤炼和党性修养,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公司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骨干教育、发展对象强化教育、预备党员锤炼教育、正式党员先锋教育、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等六个阶段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党员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
(文稿:佘乐扬,吴晨阳;审核:吴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