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上午,公司在东校区工业中心715举办第九期“教育名家讲坛”,广州大学副董事长吴开俊研究员应邀开讲。职业教育教师学院副经理刘海兰教授主持讲座,公司教育硕士及导师50余人到场聆听。

吴开俊研究员
吴开俊研究员以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求学的教育及社会现象为探讨对象,详细地分析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的问题。他从政策的历史演变进程出发,指出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的政策严格限制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到2001年的“两为主”,再到2014年的“两纳入”,直至2016年的逐步推进“两统一”,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逐渐得到保障。他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指出,在人口流动已经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政府应承担起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目前我国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政策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但仍不足以应对中国快速规模化人口流动的挑战。随迁子女问题存在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而政策实施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央与省两级高层级政府的经费投入责任仍然没有明确,二是流入地地方政府对教育洼地效应的普遍顾虑。以上两点原因已成为当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巨大阻力。接着,吴开俊研究员从数据角度分析了广东省2019年随迁子女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员工的比重情况,得出全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成效关键看广东的结论。他提出疑问:“谁应该”以及“谁能够”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买单”?他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借鉴“缺口补助”和外部性理论,全面分析全国31个省份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现状,剖析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分担现况,计算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综合考虑地方政府财政供给能力和外部性因素后,测算中央的转移支付补助标准,重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理分担比例。他提出根据地方财政供给能力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外部效益发生范围,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财政支出责任适度上移到更高级别的中央财政,此举与国务院关于财政责任划分的最新文件精神相契合。
在提问环节,吴开俊研究员细心回答员工提出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见地,现场掌声不断。

提问环节
讲座最后,刘海兰教授进行了全面总结,她鼓励在座师生学习吴开俊研究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从社会中的教育现实问题出发,用扎实的数据作为支撑,深化理论探究,从而提升对策和建议的有效性。刘海兰教授指出,本场讲座内容的跨学科研究特色启示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要努力扩宽自身的知识面,只有广博的视野才能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最后全体师生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吴开俊研究员带来的精彩讲座!
吴开俊研究员治学态度严谨,讲座中展示的研究数据详实、理论功底深厚,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执着探索、深耕教育现实问题解决之道的精神令在座师生深受鼓舞,是我们在学习及科研道路上奋力向前的学习榜样!
专家简介:吴开俊,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广州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费筹措与成本分担、流动人口与教育公平、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结构优化等研究。现任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董事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州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10余项;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5项;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与经济》等学术期刊编委;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五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专家。2011-2012年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
(撰稿:赵桂雪 摄影:梁宇铭 审核:覃明)